商朝故事第四十六章
商朝故事第四十六章,和两个儿子交流过后,汤就按部就班地准备打仗需要做的一切事情了,虽然决定自己随军出征,但是汤并不准备担任主帅,毕竟具体指挥战争,自己不是很内行,因此汤命令无量做出征的统帅大将军,命令葛燕做先锋官,傅聪做向导官,仲壬负责粮草调集,外丙做监国,由仲虺和伊尹为左膀右臂,三个人共同负责家里政务。
因为需要诸侯在物资和财力上支持,汤就命令终古负责这方面的工作,因为终古一直负责和诸侯打交道,熟门熟路,终古又是工作态度负责的人,汤相信终古会把这件事情办好,进行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,后方的重要性不亚于前方,因此汤叮嘱终古,和诸侯交谈的时候,尽可能不要用强力,应该视诸侯的能力而行,终古明白汤的用意,自然是满口答应,以他的性格,不会拉大旗作虎皮去压迫诸侯。
汤给伊尹的安排多多少少出乎很多人的预料,首先伊尹没有随队出征,这在过去是很少的,因为汤对伊尹是很依赖的,只要有外事活动,总是带伊尹在身边出谋划策。这次汤却把伊尹留在家里,明白无误地告诉他,要为南方被征服后的管理,培训一批官员,因为汤明白,打败七家诸侯是早晚的事情,但是打败七家诸侯之后,如何任命新的诸侯,如何管理这个地区,却是长期的工作,因此,必须有一批官员进驻当地,为当地民众带去中原的先进管理,先进文化和农业技术,手工制造等等,这个工作的重要性甚至难于战争,而且不是少数人可以做的,因此必须培训出一批能够任事的官员,这样的任务在汤看来,只有伊尹最适合做,因为选拔官员不仅需要官员的公心,还有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,这就需要选拔官员的人有特殊的眼光。而伊尹举荐的终古,辉瑞和后来的傅聪,证明他有足够的识人能力,**的眼光,所以汤才让伊尹做选拔官员工作。
仗还没有打,就未雨绸缪准备治理,这就是战略眼光,汤相信伊尹能够体会自己的用意。
至于仲虺,作为总管后勤的管理者,任务繁重,好在这些年,仲虺一直做着内政工作,身边聚集了不少这个方面的人才,无论是朝廷大臣中能够做事的官员,还是自己的家人,仲虺都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权利,因此,这些人做事的效率高。仲虺第一件做的事情是,派去几个官员,去靠近武夷山七家诸侯的诸侯那里,联系当地诸侯,建立物资供应站,了解当地诸侯储备物资的能力,如果有当地诸侯解决不了的问题,派去的官员就会派人回来像仲虺求救,仲虺再帮助解决。
至于谷熟方面,粮草准备仲虺并不担心,作为生存的重中之重,谷熟的粮草一向准备充足。最让仲虺头疼的是需要大量的骡马,还需要木工作坊加工马车使用的木板,椽子的物品,因为用量过大,只能去临近州县采购,时间很紧,他们准备的速度快慢,直接关系到汤的大军能不能够及时出动,所以,一刻不能耽搁。不得已,他只能亲自去晋州张罗骡马,因为,晋州是最大的骡马生产基地,只是晋候有些保守,地方观念强,所以不得不亲自出马。
汤知道仲虺的工作能力和态度,因此完全放心,自己则带着外丙去了军营,作为王位的继承人,汤需要外丙熟悉军队的将领,并且和他们保持友好的关系,所以,只要有机会,汤就为外丙提供这样的机会,汤的苦心外丙不了解,但是他属于听话的孩子,只要父王让自己做的事情,一定会绝对服从。
和费晶无量见面后,汤提出派出有能力,有担当的军官,去武夷山外的诸侯那里招募新兵,并且负责训练,而且在这同时,要准备好新兵使用的服装,武器,新兵要尽早训练,做到能够作战。费晶虽然也意识到了问题重要,正在和无量研究派什么样的军官前往,看见汤亲自来督促,这才知道,自己的工作速度慢了。随后的谈话自然就进入了主题:如何打赢这一仗,当然,前提条件是以最小的损失,换取最大的收获。
“毫无疑问,以朝廷军队的战斗力,对付区区诸侯,胜利是一定的,但是孤需要的胜利,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似的惨胜。”汤开始就亮明了自己对战争的态度,脸上的表情是严肃的,在告诉两位将军,他不是说说而已,是认真的。
无量一怔,他的确没有去想这个问题,因为在他的人生字典里,只要取得了胜利,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是无所谓的,因此汤给他出了一道艰难的答题,他就把目光投向费晶和葛燕,希望他们给出答案。费晶因为不需要出征,对于如何打赢战争,考虑的不多,自然就不可能有答案,因此,没有说话。就用目光看着葛燕,葛燕第一次参加这样重要的军事会议,原来是准备做听客的,如今看见两位将军的目光都在看自己,清楚,不说点什么是不成了,就略微想了一下说:“小臣以为,如果做到大王说的那点,用最小的损失,争取最大的胜利,无怪乎用斩首的方式。”
“说说你的理由?”汤面无表情地问。
“大王,诸侯之所以敢于反叛,是因为他们裹挟了民众,如果将他们的当家人刺杀,部族会大乱,这个时候我们趁势进军,就容易打败叛军。臣请求率领一支小型部队去完成这个任务。”葛燕说。
“勇气可嘉,你的话不无道理,但是你的道理首先要建立在民众被裹挟的基础上,就是说,民众不愿意造反,真心归附朝廷。如果事实相反,事情就会像着反面去走,就是说,民众会被激怒,重新推举出新的领导人,这个时候,被激怒的民众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,战斗力会得到空前的提高,斩首的做法就会形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。”汤缓缓地说,语气虽然温和,但是表示出的态度已经明显,不同意葛燕的提议。其实汤不赞成使用这个方法,还有政治上的原因,他们的军队是堂堂的朝廷大军,王者之师,就是需要用谋略,也应该使用阳谋,像这种暗杀的把戏,不应该是朝廷军队使用的。只是这话不能公之于众,否则就显得迂腐了。
“大王说的是,他们既然想造反,怎么可能不用全力保护当家人?如果少将军中计,反而遭到对方暗算,岂不是会先折了自己的锐气?”费晶说,他也不赞成使用宵小之术来进行战争,在费晶看来,朝廷大军各个方面的力量都优于诸侯,就应该堂而皇之地和对方对垒,这样打败了对方,对方才会心服口服。“其实臣认为,我们可以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和对方较量。七家诸侯,外加越国就是八家,勉强捏合在一起,未必同心同德。因为诸侯不是傻瓜,就算他们最后能够独立,那当家人也只有一个,其余的诸侯还是要做臣子,战争并没有给多数人带来好处,他们也只是为某个野心家做嫁衣裳,如果败了,连诸侯都没的做了,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情,傻瓜才会做,所以我敢断定,诸侯中,真正铁心想独立造反的人不会太多,因此就可以分而治之,把目标对准坚决要造反的,拉拢犹豫不定的,这样一来,对方的力量就会被削弱。”
“老将军果然深谋远虑,一语中的。”汤发出了由衷地赞叹。
“如果按照老将军所说,其余的诸侯得不到好处,他们为什么要造反,难道是舒服的日子过够了?”葛燕问,感觉费晶的分析虽然有道理,但是里面有着巨大的漏洞,对于诸侯造反的根源不能自圆其说。
“这个也好解释,你不妨换位思考一下。如果你是不大的诸侯,你最害怕的是什么?”费晶微笑地问,并没有因为葛燕反对自己的意见生气,反而像长辈教导晚辈那样,谆谆善诱指出节点。
“当然是生存了。”葛燕说。
“不错,问题是你的部族不大,而你身边却有强大的部族,如果他要反叛朝廷,而你独持异议,这个时候的你是不是危险的,因为你身边没有力量支持,朝廷离你远,如果对方对你的举动不高兴,发动攻击,你还能够独善其身?”费晶娓娓叙述地说,因为生活阅历,官场阅历的丰富,所以他一眼可以看见葛燕无法看见的东西,所以葛燕虽然聪明,对社会的认识却是短板,看不明白人性的卑劣。
“小将明白了,老将军说的没有错。”葛燕有些惭愧地说,他的确明白了,知道费晶说的没有错。“这是另外一种意义的胁迫。”
“对头,正因为是胁迫,他们心理就有自己的想法,只要是形势对自己有利,就可能重新选择立场了。”费晶满意地说,因为葛燕的思想这样快就被自己的话说通了,心理高兴,感觉孺子可教也。
“老将军的分析的确到位,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当地民众是什么心理,但是诸侯的心理是可以掌握的,所以老将军的办法可以实行。付爱卿,你觉得如何?”汤说到这,把目光对准了傅聪,因为这次远征,傅聪也是指挥部的一员,所以汤就把他带到了军营,
傅聪心理有点惭愧,他虽然在当地待了接近一年,但是和当地的普通人接触不多,谈不上对他们的了解。现在才知道,这是失误,如果知道当地民众的政治倾向,大王做出军事判断就容易多了,可是自己并不能给出准确答案,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,现在听见汤让自己说话,就说:“小臣同意老将军的分析,这些诸侯果然并不是一条心,包括自己身陷囹圄的紫族,他们的当家人并不想为难小臣,只是他的管家给赤龙子送信,导致他为了部族的利益。没有办法才把自己交出去。大王,分化诸侯的工作,就由臣去做如何?”
“你不怕他们再一次把你下狱?”汤深感意外地问,因为一个人遭受过生命之忧,多半会有了一朝爱蛇咬,十年怕井绳的心理,这个傅聪居然还要深入虎穴,这让汤感觉意外。
“怕是一定怕的,但是如其派别人去,到不如派臣去,毕竟臣比一般人熟悉他们。再说了,这次去不一样,因为臣身后有大王,有朝廷的军队。”傅聪回答。
“付爱卿真是忠臣。”汤听傅聪这样说,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,目光里充满了欣赏。
四
虽然早早定下出征,但是真正出兵的时候,春天无影无踪了,整整延迟了三个多月,这当然是汤做事沉稳,当一切准备好了,才准备进行战争。汤没有带太多的军队,五千士兵不到,当然,武夷山外新招募的士兵不算,就算新招募的士兵可以打仗,也做不了主力,勉强可以做“灯泡。”
当葛燕率领的前锋部队,快要进入武夷山地界的时候,赤族当家人卜良子得到了消息,感觉不对劲了,就把副手回龙和军师无量道人找来商量,按照他原来的估计,朝廷是不会出兵的。虽然他们没有去谷熟拜觐汤,但是也没有举起反旗啊?朝廷有什么理由出兵灭他们?卜良子这样想,就这样问回龙了。
“卜侯爷,我猜是逃跑的傅聪把朝廷的大军招来的。”无量道人回答说。他本来在无量道观修行,八年前,卜良子去道观上香,和他偶然相遇,交谈之后,感觉无量道人不简单,请他出山,来到自己身边做军师。无量道人看见卜良子有雄心壮志,也想成就一番事业,就答应帮助卜良子做事。当初桀当大王的时候,无量道人去了一趟京师,当时的目的是拜访京西道观的掌门人,哪里知道听说了桀的种种昏聩举动,又看见京城内外饿殍遍野,百姓穷困至极,衙役到处抓人,敲诈勒索,心理知道,夏朝要完了,因此回到卜良子身边后,告诉卜良子停止进贡,和朝廷断绝来往。招募士兵,组织武装,他认为,夺取夏朝江山的机会到了。
但是卜良子感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朝廷再不济,凭他赤族的力量也打不过朝廷,所以招兵是招了,贡赋也断了,就是不敢对朝廷用兵,无量道人看见卜良子没有胆量出兵,就献计,联络另外六家诸侯,一同反夏,而且他亲自出面进行游说,后来六家诸侯真的被他说动了,同意以赤族为头,共同反夏,只是还没有等他们准备好,汤先动手了,夏朝果然被汤灭了,无量道人懊悔地直拍大腿,感觉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。卜良子也后悔,这才知道,无量道人果然厉害,可以测算出王朝兴替,从那个时候起,就对无量道人刮目相看了。
“如此说来,朝廷的目标是我们赤族了?”卜良子有些沮丧了,虽然他不愿意臣服商朝,但是也不愿意和朝廷作对,毕竟自己部族的实力不够。
“不是我们一个部族,是七个部族。”无量道人摇摇头说,脸上并不沮丧。“卜侯爷只看见危险?没有看见机会?”
“机会,什么机会?”卜良子瞪大了眼睛,他的确没有明白无量道人的话。
“卜侯爷之所以不理朝廷,不就是在宣示独立?眼下是机会,朝廷大军远道而来,地形不熟悉,气候不适应,民众的心在我们这里,眼下又是夏天,中原人不习惯我们这里的湿热,天时地利人和,他们一样都不占,请问卜侯爷,商朝凭什么打败我们?”无量道人微笑地说。随后又道:“如果我们打败了朝廷大军,朝廷就不会来找我们的麻烦了,我们不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建国,卜侯爷就变成了卜王爷了,这不是卜侯爷一直在想的事情?”
“本侯爷的确没少做这个梦,但是我们部族的男人,都去当兵,也不过两三万人,用两三万百姓组成的临时军队,和朝廷职业士兵对抗,我看不出有几分胜算?”卜良子没有被无量道人的话,鼓起信心,因为他知道,他的手里真正能够打仗的部队也就两千人左右,朝廷的职业军队就有五千人,靠近他们的诸侯那里,招募了五千新兵,双方在实力上是严重不对等的,因此自己就是再想做大王,这个大王看来也是水中月,不靠谱。
“卜侯爷忘记了,我们不是单独一族,我们和另外六家诸侯是有盟约的,如果他们都加入进来,我们的力量就足以抵抗朝廷的军队。”看见卜良子没有信心,无量道人抛出了他的锦囊妙计,他之所以敢于主张卜良子和朝廷军队对抗,正是因为有了七家联盟这个秘密武器。
卜良子听见无量道人提到盟约,想起来还有六个兄弟诸侯,脸上的灰色一扫而光,满面喜色地说:“多谢道长提醒,不错,如果我们七家共同对敌,可以和朝廷一战了。回龙,马上派人通知六家诸侯来赤族开会,商议如何共同对敌。”
本来已经灰心丧气的卜良子,因为无量道人的计策,就像打了鸡血一般地兴奋起来,在给副手下达指令之后,又命令自己的妻弟,立刻在赤龙城内外招募强壮的男性族人,组建新的军队,同时命令所有的金属作坊日夜开工,打造兵器,刹那间,整个赤龙城被动员起来,效率很快。这主要是因为,赤龙城地区,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众都是赤龙族,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,不信上天信鬼神,在多数赤龙族民众眼里,卜良子就是他们的大王,朝廷和他们没有关系,既然朝廷派军队来打他们,他们就必须抵抗朝廷的侵略,这种万众一心的场面,在信仰相同,语言一致的氏族里,非常有凝聚力,这就是汤最担心的事情,所以他没有批准葛燕的斩首计划。
不能够参加军队的妇女,老人,主动参加修筑城墙的工作,要知道,修筑城墙是没有薪酬的,连饭食也必须自带,但是他们工作的很起劲。这不奇怪,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,抵御外侮,谁还会计较白白出力?幸亏这个场景汤没有看见,否则他会胆怯的。
这种全民抵抗的状态,对于任何一个主政者都是给力的,因此当六家诸侯领导人来到赤龙城的时候,受到感染是必然的,这也是卜良子希望他们感受到的,因此,会议开始的时候,卜良子表现出了信心十足的样子,开板就说:“诸位侯爷,大家都知道,朝廷已经开来了五千大军,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,要消灭我们,让我们做商朝的奴隶,傀儡,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,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,赤族绝对不会接受城下之盟,宁为玉碎不为瓦全。大家看见了,赤族所有的居民都同仇敌忾,要和朝廷的军队做决死一战。但是当初我们七家联盟,说好的共同进退,遇到战争的大事,当然需要共同商量,所以希望各家侯爷,说出自己的主张。”
话说到这里,卜良子就打住了,用目光审视着六家诸侯。
“朝廷为什么一声不吭就来打我们?这里是不是有什么误会?”绿族头人抢先说话,因为这件事来的突然,所以他感觉里面有事情,想知道真实情况,因为他知道,绿族是个不太大的氏族,没有和朝廷较量的本钱,当然希望最好息兵。
“绿侯爷,事情明摆着,我们七家没有去朝拜新大王,新大王生气了,看我们不顺眼,要来教训我们,让我们臣服他们。”说话的是橙族领导人橙候,他和卜良子是儿女亲家,往日走动频繁,两家都是大族,想法差不多,都想独立,不想接受朝廷的管辖。
“没有去朝觐的诸侯,不止是我们七家,还有很多,为什么朝廷把目光瞄准了我们?”绿侯爷没有信服橙候的解释,仍旧提出了自己的问题。
“橙候爷说的没有错,商朝的大王就是小肚鸡肠的那种人,看谁不听招呼,不够恭敬,就打压谁。至于为什么先找到我们头上,我想,是因为我们七家同气连枝,阵势大,但是我敢保证,剩下没有朝觐的诸侯,都不会有好果子吃。”卜良子随后说,他已听出了绿侯爷的不满,所以不能让橙候爷唱独角戏,表明了自己的态度。
“朝廷的大军打到家门口了,我们还要讨论是什么原因,等着朝廷的军队到达,这没有意义,是不是说说正题。”这次说话的是黄族的当家人黄侯爷,他是个急性子,长的高大威武,外形像北方人,性格也像北方人,在七家诸侯里实力排在前几位,性格却有些另类。因为不是从豪门走出来的当家人,对穷人,和一般的市民比较宽厚,所以在部族里威信高,因此,他管理的地盘虽然不是很大,但是族里的军队战斗力不弱,卜良子知道这个现实,平时在尽力笼络他。
“黄侯爷说完没有,我们还是进入正题为好。现在的情况是,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走。一个是投降朝廷,一个是联合抗敌,关于这两条路,走哪条,请无量道人给大家分析分析,这对我们能够拿定正确的主意有好处。无量道人,你就给各位侯爷说说你的想法。”卜良子说到后面,把目光对准了无量道人。
“各位当家的,贫道本来是化外之人,不应该置身杂事之中,但是为了武夷山各族的生存,也因为却不过卜侯爷的情面,只能打破旧规,勉力为之。”无量道人这番开场白是想告诉诸侯,自己本来是世外高人,如今“下凡”帮助你们,这个情分你们要领,对于贫道的建议,用心去听。
当时在武夷山一带,道教开始出现,虽然谈不上盛行,但是有头有脸的侯爷们,多数还是知道的,也比较敬重道士,毕竟很多道学大家比一般人有知识,有阅历,他们以化外之身进入凡尘,本身还是有说服力的。因此在无量道人说话的时候,大家都关闭了嘴巴,用心听他说话。
“刚才卜侯爷说了,面对朝廷大军的袭扰,我们有两条路可以走,其实在贫道看来,大家只有一条路可以走,那就是同心抗敌,让朝廷知道我们的厉害,这样,侯爷们才不会做朝廷的附庸,不会被奴役。”
说到这,无量道人停住了,他需要看看诸侯的反应,看见并没有诸侯对他的提议表示反对,这才继续刚才的话题往下说:“各位当家人,都有自己的氏族,部族人都有自己的信仰,生活习惯,如果我们归附了中原大王,试问,你们的族人生活习惯,是不是能够改变,是不是愿意改变?答案是否定的,既然不能,我们就必须用自己的力量来维护现在的生活,所以贫道才说,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,只有抗争,抗争。”
